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规模掉队,这是长盛基金一直难以撕掉的标签。
作为“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长盛基金错失了先发优势,这些年发展规模明显掉队。截至2023年9月末,其公募管理规模为739亿元,是“老十家”中唯一不到千亿的机构,处于市场中游位置。
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5年发展,管理规模实现了从0到28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许多老牌和新锐基金公司迅速崛起,但规模掉队、“长不大”的公募基金公司不在少数,这多与公司股权频繁变更、管理团队频繁更迭、治理混乱、长期业绩低迷、核心人才流失等因素相关。长盛基金也由于管理团队频繁更换、投研人才流失等诸多原因,错过了行业大发展的时机,规模持续掉队。
成立24年里,长盛基金频频更换公司高层。仅2014年至今的十年,长盛基金换了5任董事长、4任总经理;今年3月,国元证券党委委员、原董事会秘书胡甲出任长盛基金董事长并代行总经理职务;8月底,中金基金原副总经理汤琰出任长盛基金总经理,至此完成新一轮高管变阵。
长盛基金每次更换管理团队,几乎都进行一轮改革谋变,意图提升规模和排名,虽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始终未能摆脱“老十家”中垫底的尴尬地位。胡甲上任半年多以来,长盛基金规模在稳步提升,但下面 的担子依旧不轻,公司持续掉队多年,加上当下市场低迷,公募基金发行遇冷,想要持续提升规模的压力并不小;而旗下部分基金业绩低迷,年内已有4只基金清盘,近来 仍有多只“迷你基金”也面临清盘压力,长盛基金进入了爬坡迈坎的关键时刻。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虽然资管行业产品高度同质化,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提升,但长盛基金有很好的能力沉淀,管理水平和管理规模也会再上新台阶。”汤琰在上任之后表态。
频繁变更高层,规模掉队
“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这是长盛基金发展20多年的真实写照。
长盛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首批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20多年来,长盛基金经历了公募基金市场沉浮,有过短暂的辉煌,之后黯然掉队。
在市场洗礼下,“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表现不一,多数已成行业翘楚,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规模破万亿元,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4家规模超8000亿元,国泰基金和华安基金规模在5000亿元之上,大成基金规模也超2000亿元,长盛基金在同期公募中垫底,且距离越来越大。
公募基金公司掉队,往往与股东方频繁变更、高管动荡、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等因素相关。长盛基金亦如此,自1999年成立以来股权变更和高管变动不断。2003年,经过股权转让后,国元证券持股49%,成为长盛基金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长盛基金引入外资股东新加坡星展资产管理公司(2011年,该公司将股权转让给了新加坡星展银行)持股33%,国元证券持股比例降至41%,仍为第一大股东。
股权变更下,长盛基金管理层频繁更迭。长盛基金成立时董事长为王其华,出身于北方世界 信托;国元证券入主后,长盛基金平均3年左右换一次帅。2004年,国元证券时任董事长凤良志担任长盛基金董事长;2007年,国元证券时任副总裁陈平接替凤良志,3年后凤良志又回归长盛基金担任董事长;2014年,凤良志因年龄原因离任,由国元证券原副总裁高新接任董事长。
这期间,长盛基金总经理人选也几经更迭,经历张佑君、蒋月勤、陈礼华、周兵4任总经理。其中,周兵是长盛基金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2011年出任总经理,2017年升任长盛基金董事长,林培富接棒总经理。
2017年至2020年,公募基金迎来发展大年,基金总规模在2017年突破10万亿元,2020年底突破20万亿元。不过,长盛基金再次错过了发展良机,公司公募管理规模在2016年创下730亿元的高点,但爆出旗下基金经理“老鼠仓”牟利事件,令其痛失养老金投管机构资格,公司管理规模此后持续缩水,到2020年末时只有455亿元。
2021年6月,林培富离任,周兵重新担任长盛基金总经理,之后原国元证券股份总会计师高民和出任董事长一职。
“长盛基金的增速相对落后并非是因为实力下降,而是由于业务方向未能有效与市场的趋势匹配。过去几年,以保险、银行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债券的配置需求猛增,而长盛基金未能有效抓住这一机遇。”重回管理一线后,周兵在2021年分析公司掉队原因。
当时,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大发展时代,长盛基金新一届管理团队深深感受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希望在未来五年实现规模和排名的突破性提升,“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未来五年,长盛基金的目标是以超越行业的年化增速发展,力争跻身公募基金的第二梯队。
为此,长盛基金制定了两个阶段发展规划:第一阶段是2021年至2023年,长盛基金将补上固收类业务短板,完善其对权益基金的侧翼保障功能,争取实现行业地位与排名的恢复性提升;第二阶段是2024年至2025年,长盛基金将坚持股债均衡发展,并以权益类基金为突破口实现全面超越,力争完成五年计划目标。
2021年,公募基金规模高歌猛进,突破25万亿元。这一年,长盛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较2020年末增长约100亿元至551.43亿元,但排名却从66名掉到76名;到2022年末,其公募管理规模增长至634.95亿元,排名升至69名。
只不过,周兵没能带领长盛基金完成5年规划,便离职了。2023年3月,高民和与周兵同时离职,胡甲出任长盛基金新一任董事长,并代任总经理职务。9月,汤琰出任长盛基金总经理。
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盛基金股东方多次变更,对公司整体战略和发展节奏会带来一定影响,国元证券入主后,仍频繁更换高管团队,投研团队核心人才流失不少,错过了很多行业发展机遇;相比其他老牌公募基金公司,长盛基金缺少明星基金经理和明星产品,而在公募大发展时代,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推出各类“爆款基金”,是做大规模的主要方式,长盛基金同样错失了这轮做大规模的时机,多重因素下导致发展持续掉队。
部分产品业绩低迷,“迷你基金”之忧何解?
多数基金公司掉队,还与长期投资业绩表现平平有关。
长盛基金曾在业内创下不错的成绩。2012年3月,长盛基金推出国内首只TMT主题基金——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新基金募集规模为4.37亿元。虽然沪深300指数在2013年下跌7.65%,但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却以74.26%的收益率,跻身全市场混合型基金第二名,时任基金经理王克玉一战成名;长盛基金也被业内称为“TMT基金公司”。
在晨星(中国)新一期基金中长期业绩排名 榜上,截至2023年9月28日,长盛基金旗下多只基金产品入围同类前十,其中长盛基金首席投资官王宁管理的长盛量化红利、长盛成长价值A、长盛航天海工均在不同时间维度业绩排名中,跻身同类TOP10。
不过,这也难掩长盛基金部分产品长期低迷的现实。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长盛国企改革混合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6月4日,至今经历了吴博文、田间、乔培涛和代毅四位基金经理。截至10月31日,长盛国企改革混合基金净值为0.0322,成立以来回报-67.80%。投资者也在用脚投票,该基金成立时的募集规模达32.52亿元,近来 仅剩3.59亿元。
此外,近来 长盛基金旗下的长盛中小盘精选混合、长盛景气优选混合、长盛同智优势混合(LOF)、长盛优势企业精选混合等10多只权益产品单位净值不足1元。其中,长盛中小盘精选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取得-40.47%的收益,近来 已沦为“迷你基金”,近来 规模仅为1300万元,面临清盘压力。
由于今年市场行情震荡,投资者信心不足,全市场清盘基金现象较为明显。截至10月底,清盘基金在7只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有7家,长盛基金年内已有4只基金产品清盘,其中长盛均衡回报即便跑出超额收益,但成立仅8个月后就清盘。
兴业证券认为,基金清盘制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好处颇多。首先,基金清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帮助投资者规避费率高企的小规模基金以及运营不善的基金公司。其次,清盘机制常态化有助于基金公司将资源集中到优质产品的运营中,推进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最后,基金清盘机制清理了无法适应投资者需求、经济形势变化或政策监管要求的产品,维护了行业生态健康。
近来 ,长盛基金还有多只基金产品面临清盘压力。对此,长盛基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会根据近来 监管要求,按照具体产品基金合同的相关规定,发挥管理人投研优势,审慎研判市场趋势挖掘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从而力争为投资者创造投资回报。
爬坡迈坎的关键时刻,如何协同股东方做大规模?
显然,长盛基金新管理团队面临的考验不少,一场新改革也随之到来。
胡甲是有20多年经验的券业“老兵”,其于2001年加入国元证券,从一线营业部做起,从事比较多 的岗位与经纪业务、财富管理有关,一路升任,曾担任国元证券总裁助理兼总裁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执行委员会委员。
与胡甲搭档的是基金老将汤琰,其有15年以上的公募基金从业和管理经验,曾任中金基金副总经理,华安基金高级区域经理、零售业务总部副总监,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高级理财经理等职务。
这次更换管理团队,也体现了国元证券加强与长盛基金业务协同的意图。今年5月,国元证券党委副书记、执委会副主任委员胡伟一行到长盛基金调研考察时指出,财富管理板块是国元证券的两大核心业务之一,做大做强长盛基金是国元证券的战略选取 ,在长盛基金处于爬坡迈坎的关键时刻,国元证券作为责任股东,一定会全力支持长盛发展。
长盛基金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长盛基金围绕“发挥固收能力优势、大力发展机构业务、拓宽互联网代销渠道、加强同股东的业务协同、深耕安徽市场”的经营思路,夯实投研实力,强化深度研究与投研互动,进一步巩固业务基础,公募管理规模得到了提升。
“国元证券作为责任股东,在全力支持长盛基金的发展。长盛基金与国元证券相关业务板块更好地发挥了业务协同的效应,一道组成联合舰队,在财富管理领域协同发展,共同促进。”长盛基金称。
如何持续做大规模,是长盛基金新管理层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截至2023年9月末,长盛基金公募管理规模739.84亿元,固收类(债券类、货币类)产品规模合计625.07亿元,占总规模的比例超过八成,逐渐补上固收类业务短板。
据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评分排名 榜》,截至三季度,长盛基金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标准分皆排名同业第3;长盛基金旗下11只固收基金(A/B/C/D/E类分开计算)近1年业绩均位居同类前1/4阵营。
长盛基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以长盛业绩优异的固收产品为抓手做大规模,一是拓展机构客户和产业客户的理财配置,二是通过互联网三方渠道向普通投资者销售,三是积极挖掘安徽等地的市场资源,发挥国元证券网点渠道优势开发当地机构客户和产业客户。
相比之下,长盛基金在权益类基金(主要含**型及混合型两类)的布局相对薄弱。截至2023年9月末,长盛基金旗下**型及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15.23亿元和99.35亿元。而权益类基金投资也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市场地位的主要体现。
长盛基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权益产品方面,公司强化深度研究驱动投资,投资与研究并驾齐驱为投资者带来可持续的优良回报。继续发挥长盛成长价值、长盛量化红利、长盛电子信息产业等传统的经典产品的优势,并做好新产品的规划布局,准备未来权益市场的机会。
作为老牌基金公司,长盛基金这些年培养了不少优秀基金经理,但也流失了不少核心人才,今年也已有多位基金经理离职。胡伟在调研时指出,长盛基金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建设要立足内部培养为主,择机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强化市场化的机制和导向。
长盛基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注重投研团队的人才建设,坚持“德能勤绩兼备、内培外引共举”的人才理念,持续优化人才队伍,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已建立起“老将”担当,“中生代”接力传承,“新生代”蓬勃升起的投资基金经理人才梯队;公司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团队的稳定性和市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