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日前,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了2023年三季度业绩报。其中从部分银行三季度业绩报看,盈利保持合理预期。
至于市场普遍关心的银行息差压力问题,一些上市银行坦承,由于息差收窄,其营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存量按揭利率调整方案出台,对银行息差下降预期一次性落地,整体而言,银行净息差预期逐渐明朗,将有助于银行业长期资产负债表稳定。
三季度业绩“筑底”
近日,苏州银行、平安银行等上市银行先后公布2023年业绩报,其中,盈利数据稳步提升。
苏州银行指出,2023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91.88亿元,同比增长1.63亿元,增幅1.81%;实现净利润39.21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6.81亿元,增幅21.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62亿元,同比增长6.62亿元,增幅21.36%。平安银行披露称,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该行实现净利润396.35亿元,同比增长8.1%;ROE、ROA分别为13.15%、0.98%;每股收益1.94元,同比增长9.0%。
此前,杭州银行、常熟银行也曾率先披露三季度业绩快报。杭州银行称,今年1—9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74.3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5.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9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26.06%。常熟银行表示,2023年1—9月,该行预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左右,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1%左右。
与之呼应的是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初步统计,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商业银行** 损失准备余额增加563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7.9%,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近来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66%,保持在合理区间。
开源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银行板块“政策底”已现,重点领域化险与信用有效恢复化险政策有的放矢,市场担忧减轻;“业绩底”可观,即2023年三季度上市银行业绩或将触底;“市场底”或不远,岁末年初银行板块易出现超额收益,三重“底”预示着银行板块较佳的投资机会。政策方面,更加注重银行盈利的可持续性;业绩方面,2023年三季度业绩有望筑底;估值方面,悲观预期和资产质量两大压制因素逐渐消退,银行股的“市场底”已不远。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市净率均低于1倍。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处于历史极低水平,但前期影响板块估值的因素正在逐渐消除,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或已在路上。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分析称,2023年三季度银行板块展现抗跌属性。2023年初以来,由于防疫大幅优化,国内消费有所好转,经济呈现弱复苏走势。一季度银行板块表现低迷;五月初银行板块中特估行情见顶,二季度中特估标的见顶后明显回调;三季度银行板块展现抗跌属性,伴随后期经济稳步复苏、信贷需求回暖,叠加年底估值切换,银行板块估值有望提升。
另外,10月11日,汇金公司增持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股份,分别增持了3727.22万股、2488.79万股、1838万股、2761.2万股。汇金公司还表示未来6个月内拟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认为,近来 ,市场已经展现了低位特征,而汇金的介入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可能会扭转当前的悲观预期,改变市场的低迷走势,逐步走出低位区域。
息差收窄压力待缓解
对于市场十分关注的银行息差表现,近来 部分上市银行也有所透露。
近年来,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加剧。尤其是今年年内又经历了两次降息,且三季度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银行机构陆续降低了存量首套房贷利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74%的历史低位。且6月和8月LPR(货币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调降将基本消耗前期存款利率下调、降息等带来的负债成本改善空间,伴随存量** 滚动重定价,以及近期市场负债成本上行,银行净息差压力将再度加大,承压状态难改,也没有再度下调LPR报价的动力和空间。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同期银行业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息差压力。
9月1日,17家国股银行同步非对称下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下调10bp,2年期存款下调20bp,3年和5年期存款下调25bp,但活期存款、3个月、6个月、零存整取、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挂牌利率维持不变。
“在当前企业和居民端利率已下行较多、融资需求有所修复下,后续** 利率继续下行空间已相对收窄。同时,央行提出要维持银行息差和利润在合理水平,也意味着不希望出现过低的** 利率,从而为银行留存实力应对化债,保持稳健可持续经营,并提升资金运行效率,防止因企业** 利率过低等造成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温彬认为,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的情况,为保持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又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后续对于协议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也将进一步强化自律规范,以使利率政策在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负债端成本管控仍将持续。
近年来,随着中国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持续规范,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逐步攀升,意味着LPR 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影响持续增强。当前市场金融资产收益率偏低,且利用同业杠杆的收益效应减弱,导致商业银行同业和投资端调剂息差的空间收窄。惠誉博华认为,为缓解息差压力,商业银行未来主要着力点在于优化信贷结构及压降存款利率。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分析称,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息差管理压力,可通过强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拓展世界 化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等应对低息环境。
在强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方面,银行应高度关注各国货币政策走向,以及国内外利率走势,保持对市场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动态监测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充分运用压力测试等手段检视错配风险,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错配风险与收益目标间动态合理地取得平衡。同时,坚持“存款立行”理念,高度关注核心存款的变化趋势,做好情景模拟,前瞻性地制定相关策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保持存款稳定。
在抓住加息时间窗口稳妥推进海外** 业务发展方面,可抓住部分市场息差较高的机遇,强化生息业务发展,加大优质信贷投放,做强全球统一授信、出口买方信贷等产品,参与世界 市场有影响力的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结构化融资业务;发掘优质银团** 项目,发挥银团中心辐射作用,一体化拓展重大项目。在部分核心市场,依托核心企业,积极稳妥拓展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业务,并适当拓展居民的住房按揭** 、消费** 业务。
在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方面,银行应积极发展综合化业务。即强化综合化经营能力,以自身有限的资金、资本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带动更大业务空间。做强资产管理业务,打破法人界限,整合集团的理财、基金、信托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品牌。做优投行业务,将科创企业或民营企业作为投行业务发展的着力点,通过跟投积极参与科创板、创业板IPO战略配售,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REITs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