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作为成都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之一,不仅见证了成都商业的发展历程,而且是如今 时尚前沿的代名词。鲜为人知的是,春熙路正是在100年前的1924年开街,历经百年变迁,它早已从一条“街”变成一个“圈”——白天,人流如织;夜晚,灯火通明。
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是一座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成都加快打造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探索消费新场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
热闹、年轻人多、可逛可看的地方多、敢消费……这些都成为这座城市的亮点。
成都人的“闲”与“忙”
“成都人都不睡觉的吗?!”这是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在成都4天调研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因为夏令的关系,成都的天比上海要明显黑得晚,晚上8点多钟,依然有晚霞光亮。此时的春熙路,早已人声鼎沸。据当地朋友介绍,仅在春熙路附近就有超过1400家火锅店,“你就算晚上十点钟来,照样有那么多人在排队”。
对于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这些排队等候的食客,是否 省外游客来‘凑热闹’”的疑问,当地朋友笑言:“光凭‘外地人吃不了那么辣的火锅’这一点,就知道这些食客多数是本地人。”
都说成都人很“闲”,喝茶是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能和成都火锅店数量比肩的,那只有成都的茶馆。”一家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的茶馆的老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他刚刚开出了第三家分店,近来 生意还不错。和传统印象中的茶馆有所不同的是,这位30多岁、在国外读设计专业的年轻老板将茶馆开在了一个私人展馆中,当天正好有一场个人摄影展在举行。“成都现在的文化类展出活动非常多,很多来看展的客人也爱边喝茶边看展边聊天。于是,我们在设计时,也有意模糊掉‘到底是在茶馆里办展,还是在个展上喝茶’的概念,将茶馆和展馆的整体氛围进行了融合,大家反馈都很不错。”
根据四川省茶馆协会的数据,全省共有超过5万家茶馆,其中大约2万家位于成都。在成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在成都,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等全国知名的新式茶饮品牌,与“坐着喝”的传统茶相比,“走着喝”的新式茶饮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增添了消费场景。
“对于成都人的‘闲’,外地人似乎有所误解,如果平日没去努力工作,哪会有‘闲’的资本呢?”在成都太古里旁边的小马路上,开满了各种品牌的奶茶店、零食店、小文创店等。记者在和经营者们随意攀谈中了解到 ,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门面,一个月的店租要四五万元,“近年来的房租并没有怎么明显上涨,但来成都的游客增加了,附近又是他们必来的地方,现在是暑假旺季,游客很早就会出门很晚才会离开,我们就把营业时间延长了,生意还行。”
“+消费”新场景新赛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伦敦、巴黎、** 等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这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商务部联合其他13个部门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培育建设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正式启动。此后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都明确了将成都打造成为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的策略方向。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成都正在把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官方数据显示,成都在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按可比费用 计算,比上一年增长6.0%。分产业来看,该市的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15.4%和82.9%,第三产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相似地区。
近年来,聚力打造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以创新活力与开放动力走向世界 消费前沿。成都SKP项目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地铁18号线锦城广场东出站即达,占地面积190亩,总建筑面积34.4万平方米,在成都之南打造了一座建筑规模达到26万平方米的地标性景观公园与高端零售商业的融合体,地面为公园景观层,下沉建筑部分共五层,是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吸引了大量世界 大牌和新锐品牌进驻。
这些无不彰显了史称“扬一益二”的成都,作为国内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的底气——2023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繁花锦城、千年商都的消费共鸣下,旧的需求在分化,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年轻人成为了消费的主角。大量新生的“网红打卡点+消费”业态,以自己的经营成效表明,它们正在摆脱“截流客群”的传统路径依赖,塑造出了新的消费场景,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消费新赛道。
首店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重视,首店引入数量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消费活跃度的核心指标。一家潮牌的经营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给予人们不同于过去的消费体验,很多新品牌的创业者都会在店面、产品的设计中加入打卡、分享、时尚等元素,“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概念体验店、高端定制店,以及首店首发”。
“万亿”的背后和之后
消费是一个城市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窗口。成都的红火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根据官方数据,去年成都全市接待游客约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0亿元,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成都的常住人口在去年增加了13.5万人,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增量排名第一,这使得成都有望成为新的“人口第三城”。
面对国内20余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成都正在加快步伐,以应对资源要素分配的压力。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造“新十二月市”,展示成都作为时尚产业高地的潜力。此外,成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如举办高水平的进口商品展销活动,直接进口消费品规模增长了39.8%。
不过毋庸讳言的是,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刚突破“万亿”大关,但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消费繁荣度和美誉度仍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成都市政府明确表示将继续提升“三城三都”品牌形象,加快推进世界 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并构建“一圈一区一带”的消费空间布局。成都还将致力于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强化线上购物和供应链协同等新型消费平台。一些具体数字目标也被提了出来,包括:新增100家以上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餐饮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900亿元以上等。届时,成都的商业IP底色将更亮、成色更足。
《道德经》中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正是春熙路名字的由来。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图景,成都如今正以创新活力和开放动力走向世界 消费前沿,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